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Aнглийского

Profesor de Ingles

在我看来,英语教师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专业不过关,连文本的词汇都认不完,对文本的讲解当然也就无从谈起。第二种情况是,专业还算过关,该认识的词汇都认识。但文本到底在讲什么,自己似乎说不清楚。第三种情况是,在第二种情况的基础上,教师有广博的百科知识,可以根据文本进行拓展,不仅使学生能理解文本,也能使学生享受知识的饕餮盛宴,接受“三观”的洗礼。这样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教授,而且也实现了教育的目标。

       凭借多年阅读积累起来的知识视野,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进行拓展,长到一个段落,短到一个单词,把我所理解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内容渗透在教学里(哪怕是几句话),从而体现出了教育的维度。最近几年里,我才感觉到自己进入了教育生涯的巅峰时期,而知识视野是一个重要的维度。那么,我在实际教学中是怎么做的呢?

      以“2019上海浦东高三英语一模试卷”为例。高三复习需要刷大量的题,然而为刷题而刷题是没有出路的——很多内容教师若讲不清楚,叫学生如何理解?

  Effectively understanding empathy involves viewing it as each person’s connection to the people and marketplace that surround them. A biological principle known as co-evolution explains that the adaptation of an organism i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a related object. Similarly, businesses and their leaders participate in co-evolution-type relationships. Business success depends on empathetic leaders who are able to adapt, build on the strengths around them, and relate to their environment. When businesses fail, it is often because leaders have stopped focusing on understanding their environment and instead stay separated in their own operations. Successful business leaders are receptive to disturbance and aware of what is going on in their organizations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第一句的字面意思是:有个叫“共同进化”的生物学原则解释说,生物的适应是由一个相关东西的变化而引起的。类似地,企业和领导都会参与到这种“共同进化”的关系中。

       第二句的字面意思是:成功的企业领导乐于接受“干扰”,而且能意识到在他们组织的内部和外部正在发生什么。

      在我看来,这篇短文是渗透世界观的绝佳材料,但需要综合系统论、耗散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我是这样讲的:

      我们需要理解两个概念:干扰和振荡。一个系统若是封闭的,它就与外界没有关系。开放系统则不一样。它能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即,外界信息对其有干扰的作用。外界的干扰会逼着系统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这个过程,便叫作振荡。

      根据生物学世界观,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否则难以存活。比如,前苏联与西方搞冷战和“铁幕”,关着门搞计划经济。结果时间一长,自己就崩溃了。当然,如果开放系统不能进行调整,结果也会是一样的,因为它毕竟未能很好适应外界环境。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入振荡时期。在这个过程里,各式各样的思想流派都进入了中国,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等等。中国也进行过很多次艰难的调整,比如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等。在经过不断尝试后(即不断的振荡),中国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并且取得了革命的成功。这个适应外界的过程,差不多经历了一个世纪。

      1949年后,新中国也有过一些挫折,比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社会进步不太明显,甚至还有一些倒退。其原因在于,中国仍然不是开放的系统。西方的市场经济本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必然会出现全球化。中国一直搞计划经济,显然不可能是开放系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始引入市场经济。至此,中国社会才开始变成一个开放系统,之后加入世贸组织也是必然之事。

       20年前,有一种叫柯达的胶卷,当时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但是,进入20世纪后,人类开始进入了数码时代。大家都知道,数码相机不使用传统的胶卷。然而,柯达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所以最终被淘汰了。当时,柯达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柯达若能顺应潮流,研发出一些数码产品,也不至于从市场消失吧。

       跟柯达相似的,还有一种叫诺基亚的手机。诺基亚手机曾经风云一时,是响当当的手机品牌。然而,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智能手机是手机的发展方向。要说打电话的功能,诺基亚真是一款好手机。然而,智能手机远不是打电话的手机,而是一部集电话、互联网、计算机为一身的手机。因此,诺基亚未能跟上时代,被淘汰出局了。诺基亚消失了好多年,最近几年才开始研发智能手机,欲从市场蛋糕中抢回一点份额。

       从系统论来看,系统要维持和发展,都必须与外界不断交换信息、能量或物质。封闭系统由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因此就会因为不断消耗能量而成为一个死亡系统。植物要生长,就要进行光合作用来产生新陈代谢,即排除系统内部的不需要的物质,同时从外界吸收一些东西。也就是说,企业家必然敏锐地判断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干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即振荡)以应对环境的变化。若不能做到这点,企业就不可能存活很长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与领导本来就有“共同进化”的关系。企业家不能随外界进化,企业就只有死亡。

      知识本来是一个系统,一个具有耗散性、生成性和自组织性的开放框架。在他的图式理论中,皮亚杰提出了“同化”和“顺应”,以及“平衡与不平衡”等概念。当外部信息与我们原来的认知一样时,这就是“同化”。如果不一样,我们的认识就与外部信息产生了不平衡。此时,我们会自动地调整原来的认知,以达到使我们的认知与新信息达到平衡。这样,我们的认知就是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一个过程,即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我们的认知也就以一种螺旋式的方式不断上升,永无止境。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多倾听,借此来调整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若是做不到这点,我们的大脑显然是僵化的,我们也就会变成傻逼。达克效应(D-K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傻逼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思想水平,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言论。只要一听到跟他不同的观点,他们就会暴跳如雷,甚至对异见者进行人身攻击。简言之,真正的傻逼都是无可救药的。

       以上便是我在课堂上的拓展。耗时大约五分钟。

     听完的讲解之后,学生纷纷点头称是,这表明学生完全题解了为什么成功的企业家会乐意接受“干扰”。他们逐渐懂得,对于开放系统而言,干扰和振荡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没有外界“干扰”,或自己没有进行“振荡”,系统就会缺乏生命力,很快就会死去。

      在我的拓展讲解中,我渗透了生物学世界观,涉及了社会、经济(政治跟经济有密切关系,这里不便说政治,你懂的)、企业、认知等领域。其实这不奇怪,因为世界观统领着人对世界的认识,无论是哪个领域,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观都可以给出一个回答。

       在这里,我得感谢我自己。通过这些年的阅读,我自己启蒙了自己。在课堂上,我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蒙。英语本来是语言学科,知识面不能太窄,否则教师就无法理解一些文章。比如,我给你一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文章,即使是中文的,你也不一定看得懂。所以,此时就不是单词的问题,而应该是知识面的问题。

      一般来讲,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包含三个维度: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前两点只是涉及教学,唯有加入第三点,才算是教育。那么,我们英语教师是在搞教学,还是在搞教育?

      除了认识几个单词,满脑子的语法规则外,我们还懂哪些领域?我们的知识面如何?如果我们不懂的不多,那么我们只是搞教学,而不是在搞教育。更糟糕的是,当我们什么也不懂时,我们搞的教学也是忽悠人的——当我们连本文没读懂时,又会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