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进入学校,上英语课,每周学习一单元,记忆课本上的单词、句子。
孩子们这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是intensive study reading(精读)。
家长说不行啊,学校学得还不够,回家又忘了,给孩子再报个课外辅导班吧。那么,在辅导班里老师又教了一遍不同版本的教材,还是学习新知识,机械训练词句。
转了一圈还是在做精读,孩子被动地接受记忆。而且频率是一周一次。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下次再去辅导班的时候可能已经忘记了70%。
所以,学了2-3年的英语,看起来进步并不大,似乎在这两点一线的学习阵地,少了点什么。
少了什么呢?
少了复现频率和快乐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泛读。
我们来看看课堂上孩子都学了什么?课堂上教的是什么?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语言点的学习(language-focused),也要注重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ocused),但在国内,大多数老师都是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出发的language-focused teaching, 我们可以从英语课本中看到,老师更注重分析词汇的词性、用法、语法教学。
课堂上的英语学习是精细的学习,学习新单词、语法和语言特点。这种模式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老师掌控方向,通过大量的练习,学习单词、语法,做阅读训练题。这些活动都是聚焦“studying”学习语言,而且所有的学生都是接受同样的输入内容。通过教材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词汇、语法知识点,每一个单元被设计的都是学习新内容的,称其为“线性设计”。这么设计的一个问题是,所有这些设计的日常学习内容,没有复现的机会,没有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的机会,所以叫“one hit teaching”,我们都知道仅仅通过1次的教学活动,就让孩子学会语言中词语或者句子的实际运用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在课文中会出现看似成段的文本,但也仅仅是为了呈现语法,学生在读这些小片段的时候,虽然眼睛也是在看文字,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想想你在看小说或者读报纸的时候吧,你会揪住每一句的语法吗?会盯着那个不认识的人名去查字典吗?不会,你会去获取整体的信息,享受故事情节的变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在课本教材中,97%的课后练习都是关于语言知识点本身的学习,而没有聚焦有意义的听读学习。
什么是meaning-focused activities?
简单来说就是老师输入东西要“meaningful”,学生在输出的时候也是“meaningful”,能够加深学生的已有背景知识,并且和现实产生关联。
比如老师问一句:What’s in your bag? ,学生并不是千篇一律地把课本上的回答照搬下来,I have an apple. 如果这时学生能够翻看自己的书包,看到有一本书,有一个饭盒,可以说出:I have a lunch-box. I have a book. 这才是有意义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