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Yellow croaker
大黄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别名黄花鱼、黄鱼、大鲜、黄瓜。身体延长而侧扁;耳石略呈盾形;头和身体前部被圆鳞,身体后部被栉鳞;侧线完全;鳔大,两侧不突出形成侧囊;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1个深凹刻;尾柄细,尾鳍楔形。身体背部灰黄色;体侧下部各鳞片常有1个金黄色腺体而呈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其余鳍黄色。 [7]
大黄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软泥或泥沙底质海域,喜集群。食性广,主要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和小鱼为食。春季繁殖,通常在河口、内湾、岛屿附近产卵。 [7]
大黄鱼为名贵的可食用经济鱼类,为中国传统四大海产渔业种类之一。由于过度捕捞,种群数量下降,目前已被IUCN列为极危(CR)物种。在山东、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人工养殖及增殖放流。 [7]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共166个词条4.2万阅读
鲱是鲱形目鲱科鲱属鱼类,又名青鱼,青条鱼,太平洋鲱鱼。体延长而侧扁。口小而斜,侧上位;眼有脂膜。腹缘有弱小棱鳞;背鳍始于腹鳍的前方,尾鳍深叉形;体被薄圆鳞,鳞片较大;腹部钝圆,无侧线;腹缘有弱小棱鳞。背侧为蓝黑色,腹部为银白色。鲱广泛分布于北纬30°至亚北极海域。在中国见于黄海、渤海海域。平时栖息在较深海。肉食性,以桡足类、钩虾、多毛类幼体等浮游动物为食。春季产卵,沉性粘着卵,怀卵量为3—10万粒。鲱在历史上产量波动很大,捕捞有拖网和围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体内多脂肪,供鲜食或制罐头食品,鱼卵巢大,富营养价值,为重要出口水产品之一。具有医药价值,可补虚利尿,解毒。主治肺结核,浮肿,小便不利,荞麦中毒。金色沙丁鱼金色沙丁鱼,鲱形目,鲱科,国内分布 在台湾。远东拟沙丁鱼远东拟沙丁鱼,又名斑点莎脑鱼,为辐鳍鱼纲鲱形目鲱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东大西洋区,包括南非、东非、朝鲜半岛、日本、中国、菲律宾、美国西岸、加拿大西岸、中美洲、南美洲西岸等海域。大群集结,一群鱼有四、五万尾似乎很常见。以滤食浮游生物维生。鳓鳓是鲱形目锯腹鳓科鳓属鱼类,别名白鳞鱼、曹白鱼、自立鱼、长鳓等。身体延长,侧扁而高,背部窄;头顶平坦,有隆起的骨棱;口上翘;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一半;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腹部有锐利的棱鳞;无侧线。身体背部灰青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有1个背鳍,浅青色,有黑色小点;尾鳍叉形,青黄色,后部也有黑色小点;背鳍和尾鳍边缘灰黑色,其余鳍颜色较浅。鳓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东海最多。近海暖水性洄游鱼类,喜群居,白天在中下层水域活动,晚上或阴天在中上层水域活动,有时进入河口或低盐度水域。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捕食虾、蟹、头足类、多毛类、小鱼等。产卵期为4—7月,主要产卵期在5—6月。鳓是中国沿海主要的经济鱼类,是流刺网作业的重要对象之一,也是大洋网、拖网的重要兼捕对象。肉细味美,含脂肪量高,鲜、干、腌制均可食用。全鱼均可入药,性平,味甘。归肺、脾经。具有养心安神,健脾益胃,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神经衰弱,心悸怔仲,脾虚腹泻,食欲不振。
共6个词条7633阅读
海鳗是鳗鲡目海鳗科海鳗属鱼类。海鳗身体延长,头呈锥状,吻尖而突出,眼椭圆形;躯干部近圆柱状,身体背部及体侧深褐色或银灰色,腹部乳白色;体表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背鳍、臀鳍、尾鳍发达并相连,边缘均为黑色;胸鳍发达,尖而长,浅褐色;尾部侧扁。雌性海鳗比雄性的体型大。海鳗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印度西太平洋亦有分布,多栖息于泥沙底质的低潮区或岩礁周围,有时进入河口区和淡水水域。海鳗游泳迅速,性凶猛,洄游分2个群体,第一群体主要是做南北洄游;第二群体是在济州岛西南方海域越冬的鱼群。海鳗为肉食性,主要摄食虾、蟹、小鱼。海鳗产卵期为5~11月,浙江中南部7-11月,福建4-7月,产浮性卵,卵圆形。海鳗寿命可达15年。海鳗为中国重要海产鱼类,其肉细嫩鲜美,含脂量高,为上等食用鱼类,干制的海鳗鳔可作鱼肚。除鲜销外,还可制罐头或加工成鳗鱼鲞。海鳗鳔、脑、卵巢、血、卵籽可入药,对胃病、风湿病等有疗效作用。细条天竺鱼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天竺鲷科天竺鲷属。产于东海和南海。栖息在海湾内100米以浅的砂泥质海域。体灰褐色,体侧有8~12条暗色横线。体长4~6厘米。体型小,多刺,耳石大,很少食用。大黄鱼大黄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别名黄花鱼、黄鱼、大鲜、黄瓜。身体延长而侧扁;耳石略呈盾形;头和身体前部被圆鳞,身体后部被栉鳞;侧线完全;鳔大,两侧不突出形成侧囊;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1个深凹刻;尾柄细,尾鳍楔形。身体背部灰黄色;体侧下部各鳞片常有1个金黄色腺体而呈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其余鳍黄色。大黄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软泥或泥沙底质海域,喜集群。食性广,主要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和小鱼为食。春季繁殖,通常在河口、内湾、岛屿附近产卵。大黄鱼为名贵的可食用经济鱼类,为中国传统四大海产渔业种类之一。由于过度捕捞,种群数量下降,目前已被IUCN列为极危(CR)物种。在山东、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人工养殖及增殖放流。带鱼带鱼是鲈形目带鱼科带鱼属的鱼类,俗称刀鱼、白带鱼、牙带鱼、裙带、肥带、油带等。体延长呈带状,甚侧扁,体前部背腹缘几呈平行状,向尾部渐细;头狭长;眼中等大,位高;口大;下颌长于上颌;鳃耙细短,大小不规则;体光滑无鳞,侧线完全;背鳍长,胸鳍短尖,无腹鳍;尾长,向后渐细,末端成鞭状。体银白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具细小黑点;尾呈黑色。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中国沿海各省均有分布。栖息于外海之中下水层,有洄游习性。游泳能力差,有昼夜垂直移动和结群排队的习性。食性杂,捕食毛虾、乌贼及其他鱼类。在5—7月水温为18—20℃的河口外咸、淡水区域产浮性卵,成熟卵一次产出。带鱼性温,味甘,归肝、脾经,具有暖胃、泽肤、补气、养血等功效。可以降低血压和血脂,对心脑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共15个词条5.7万阅读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是豆科大豆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90厘米。大豆蛋白质含量为35%~40%。转基因大豆:为滚圆形。大豆茎粗壮,直立,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20厘米;小叶宽卵形,纸质;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苞片披针形,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被伏贴的刚毛;花萼披针形,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荚果肥大,稍弯,下垂,黄绿色,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种皮光滑,有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花期6-7月,果期7-9月。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同时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蛋白质含量为35%~40%。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2023年4月,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小麦、玉米、大豆攻关组启动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试点。黄米黄米,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植株单生或多生。叶片边缘常粗糙。 穗状或总状花序,也有圆锥花序。 果实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淡黄或红色。 种子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6~7月结果,9~10月成熟。黄米本是北方一种粮食,是糜子或黍子去皮后的制成品,因其颜色发黄,因此统称为黄米。黄米在中国华北、西北、东北多有栽培。在中国黄米栽培大体以山西~陕西省界为界,以东的华北、东北地区以糯性黄米为主,以西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以粳性黄米为主。黄米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等优点而受到重视。繁殖的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或者是分株繁殖。黄米在中国历代书籍中均有记载,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甘,微寒,无毒。在《诗经·魏风》中有:“硕鼠硕鼠,无食吾黍”,可见黄米的栽培在先秦时期的重要意义。在山西、河南地区坐月子经常饮用黄米酿制的米酒。因其具有滋肝养肾、健脾暖肝、开胃消食等功效,是人们养身健体的一种饮品。大黄鱼大黄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别名黄花鱼、黄鱼、大鲜、黄瓜。身体延长而侧扁;耳石略呈盾形;头和身体前部被圆鳞,身体后部被栉鳞;侧线完全;鳔大,两侧不突出形成侧囊;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1个深凹刻;尾柄细,尾鳍楔形。身体背部灰黄色;体侧下部各鳞片常有1个金黄色腺体而呈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其余鳍黄色。大黄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软泥或泥沙底质海域,喜集群。食性广,主要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和小鱼为食。春季繁殖,通常在河口、内湾、岛屿附近产卵。大黄鱼为名贵的可食用经济鱼类,为中国传统四大海产渔业种类之一。由于过度捕捞,种群数量下降,目前已被IUCN列为极危(CR)物种。在山东、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人工养殖及增殖放流。小黄鱼小黄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又称小黄瓜、小鲜、黄花鱼。体延长,侧扁;头大,具有发达黏液腔和矢耳石;口大而倾斜,前位;上下颌略相等,下颌无须,颏部有6个不明显小孔;上下颌具细牙,上颌外侧及下颌内侧牙较大,但无犬牙;腭骨及犁骨无牙;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缺刻,臀鳍第二棘小于眼径;尾鳍尖长;头及体前部具圆鳞,后部具栉鳞;奇鳍鳍条部亦具细鳞;侧线伸达尾鳍末端。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鳍灰黄色,唇橘红色。小黄鱼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以北近海。栖息于沿岸及近海沙泥底质水深在20—100米的中底层水域。广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鱼虾等,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产卵期为3—6月,由南向北略微推迟。小黄鱼食用价值高,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防、钙、磷、铁、钾、钠、镁、硒和维生素A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常用来鲜食或制成腌干品。另外,还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如鱼鳔具有润肺、健脾、补气血的功效;胆能清热解毒、平肝、降血脂;鱼鳞可制药用胶;精巢用来提取鱼精蛋白、精氨酸;卵巢则可用于提取卵磷脂。
共8个词条1.7万阅读
大黄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别名黄花鱼、黄鱼、大鲜、黄瓜。身体延长而侧扁;耳石略呈盾形;头和身体前部被圆鳞,身体后部被栉鳞;侧线完全;鳔大,两侧不突出形成侧囊;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1个深凹刻;尾柄细,尾鳍楔形。身体背部灰黄色;体侧下部各鳞片常有1个金黄色腺体而呈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其余鳍黄色。大黄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软泥或泥沙底质海域,喜集群。食性广,主要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和小鱼为食。春季繁殖,通常在河口、内湾、岛屿附近产卵。大黄鱼为名贵的可食用经济鱼类,为中国传统四大海产渔业种类之一。由于过度捕捞,种群数量下降,目前已被IUCN列为极危(CR)物种。在山东、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人工养殖及增殖放流。小黄鱼小黄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又称小黄瓜、小鲜、黄花鱼。体延长,侧扁;头大,具有发达黏液腔和矢耳石;口大而倾斜,前位;上下颌略相等,下颌无须,颏部有6个不明显小孔;上下颌具细牙,上颌外侧及下颌内侧牙较大,但无犬牙;腭骨及犁骨无牙;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缺刻,臀鳍第二棘小于眼径;尾鳍尖长;头及体前部具圆鳞,后部具栉鳞;奇鳍鳍条部亦具细鳞;侧线伸达尾鳍末端。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鳍灰黄色,唇橘红色。小黄鱼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以北近海。栖息于沿岸及近海沙泥底质水深在20—100米的中底层水域。广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鱼虾等,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产卵期为3—6月,由南向北略微推迟。小黄鱼食用价值高,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防、钙、磷、铁、钾、钠、镁、硒和维生素A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常用来鲜食或制成腌干品。另外,还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如鱼鳔具有润肺、健脾、补气血的功效;胆能清热解毒、平肝、降血脂;鱼鳞可制药用胶;精巢用来提取鱼精蛋白、精氨酸;卵巢则可用于提取卵磷脂。黄姑鱼黄姑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鱼类。黄姑鱼身体延长而侧扁,耳石尖圆形,腹面蝌蚪形印迹的尾区为形凹沟;身体背部灰黄色;腹部银白色,带黄色;体被栉鳞,体侧鳞片多有褐斑,有许多细的斜纹;吻端、眼下部被圆鳞,颊部无鳞;鳔大,前端圆;背鳍连续,褐色,边缘深褐色;腹鳍第1枚鳍条延长;臀鳍、腹鳍黄色,有许多褐斑;尾鳍灰黄色,樱形。黄姑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栖息于泥沙底质海域中。黄姑鱼为近海中下层鱼,生存水温 6-34℃,适宜水温20-25℃,生殖季节洄游至港湾、河口,冬季则南下或到较深海域越冬。黄姑鱼属肉食性,摄食底栖动物,如鼓虾、褐虾、虾姑、沙蚕、蟹及小型鱼类。黄姑鱼生殖期间具有较强的集群特性,繁殖鱼群主要由2-4龄鱼组成,5-7月产卵,产卵时也会发出“咕咕”的声音,雌鱼怀卵量一般为20万-170万粒。黄姑鱼可作药用,其味甘、微咸,性温,归脾、胃、肾经,可益气补肾、健脾开胃,对脾虚胃弱、食欲不振、心、失眠、健忘、肾虚早泄、延缓衰老等症有食疗辅助康复之效能。此外,黄姑鱼可食用,肉味鲜美,产量较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黑鳃梅童鱼黑鳃梅童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梅童鱼属鱼类,又叫梅同、大头仔、丁珠、梅子、大头宝、黄皮、吉头、蒙头。体侧扁,前高后渐细,尾柄细长。头大而钝圆,额头突起,头部约占全身三分之一;吻部宽圆,口裂大而斜,下领比上颌长;粘液腔发达;枕骨棘棱显著,有前、后二棘,呈马鞍形,中央颏孔及内侧颏孔成四方形排列;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背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凹刻,棘较细弱,尾鳍尖形;体被薄小圆鳞,鳞细小易脱落,体质软。体上部金黄色或灰褐色、下腹侧金黄色、腹部呈白色。黑鳃梅童鱼分布于朝鲜半岛沿海。在中国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和东海。温暖性近海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水深20米的泥沙地质海区及河口咸淡水区。食肉性鱼类,主要摄食桡足类、箭虫、糠虾、毛虾等。1龄性成熟。产卵期为5—7月,盛期6月,怀卵量为0.4万—1.6万粒,卵圆球形、浮性。黑鳃梅童鱼是中国近海小型经济鱼类之一,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肉嫩刺软,味鲜美,食用方法除红烧、干炸外,还可加工成鱼糜,制作鱼肉馅或鱼丸子等,也可冰鲜成冷冻小包装鲜销。中文名大黄鱼外文名Large yellow croaker别 名黄花鱼、黄瓜鱼、黄金龙拉丁学名Larimichthys crocea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硬骨鱼纲亚 纲辐鳍亚纲目鲈形目科石首鱼科属黄鱼属种大黄鱼亚 种无 [2]命名者及年代Richardson,1846保护级别(IUCN 2016年 ver 3.1)——极危(CR) [3]亚 目鲈亚目
目录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成鱼
背鳍Ⅷ~Ⅸ,Ⅰ-31~32;臀鳍Ⅱ-8~9;胸鳍15~16;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6~57,侧线上鳞8~9,侧线下鳞8。鳃耙8~9+16~19。 [4]
体长为体高3.5~3.7倍,为头长3.3~3.5倍。头长为吻长4.1~4.4倍,为眼径3.8~4.1倍,为眼间隔3.0~3.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2~3.4倍。 [4]
体长椭圆,侧扁,背缘和腹缘广弧形;尾柄细长。头大而钝尖,侧扁,具发达的黏液腔。吻钝尖,吻长大于眼径;吻褶完整。不分叶;吻上孔3个,细小,不显著,有时消失;吻缘孔5个:中吻缘孔1个,圆形,较显著,位于吻缘上方,侧吻缘孔4个,呈裂缝状。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隆起,大于眼径。眼上骨较凸。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呈长椭圆,位于眼前缘。口前位,口裂大而斜。下颌略为突出,缝合处具有一瘤状突起。上颌骨向后几伸达眼后缘下方。齿细小,尖锐;上颌齿多行,外行齿扩大,前侧数齿最大;下颌齿2行,内行齿扩大;下颌缝合处瘤状突起的后面2齿较大,齿尖向内;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厚、光滑。舌游离,端部圆形。颏孔6个,细小,不显著。无颏须。鳃孔大。鳃盖条7.具假鳃。鳃耙细长。 [4]
头部及体前部被圆鳞,体后部被栉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的2/3以上均被小圆鳞,尾鳍被鳞。背鳍与侧线之间具鳞8~9行。体侧下部各鳞下均具有一金黄色皮腺体。侧线发达,前部稍弯曲,位高,后部平直,中位,伸达尾鳍之端部。 [4]
背鳍连续,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缺刻,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具9~10鳍棘、31~34鳍条;第一鳍棘较短,第三鳍棘最长。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十六鳍条下方;具2鳍棘、8~9鳍条;第二鳍棘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径。胸鳍尖长。腹鳍较小,起点稍后于胸鳍基点,位于胸鳍的腹侧。尾鳍尖长,稍呈楔形。 [4]
鳔大,前端圆形,两侧不突出为侧囊,后端尖长,伸达腹腔的后端;鳔侧具31~33对侧肢;每一侧肢具背分支和腹分支,腹分支或上下两小支,下小支又分为前、后两小支,前、后两小支等长,互相平行,沿腹膜下延伸达腹面。耳石略呈盾形,背面近外侧有一群颗粒突起;腹面具一蝌蚪形印迹。“头”区昂仰,圆形,伸达前缘;“尾”区为一“T”字形浅沟,“尾”端扩大,中央有一圆形突起。 [4]
体背侧及上侧面黄褐色,下侧面和腹面金黄色。背鳍和尾鳍灰黄色,臀鳍、胸鳍和腹鳍黄色。胸鳍基上端后方具一黑斑。上唇的上缘在吻端为黑色,其他部分为橘红色。 [4]
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2.80毫米,头紧贴附卵黄囊,略向下弯曲,尾中央肌节处有一明显树枝状色素从全长4.15毫米仔鱼,口部明显,卵黄囊显著缩小,鳔出现。全长5.69毫米仔鱼卵黄全部吸收,下颌已具细牙,尾下骨形成,鳍膜具弹性丝,肌节8+18对。全长9.30毫米的稚鱼颅顶上枕骨棘3个,眶上骨具短棘6~7个,眶下骨具短棘4个,前鳃盖骨有4~6尖棘,肛门到臀鳍间和尾柄上仍有鳍膜,臀鳍后端腹缘、腹鳍基部和鳔背黑色素明显。 [5]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大黄鱼 | 小黄鱼 |
---|---|
背鳍与侧线间具鳞8~9行,鳔腹分支的卜小枝之前后2小枝为等长,尾柄长为尾柄高3倍余。 [5] | 背鳍与侧线间鳞5~6列,尾柄长为尾柄高2.1~2.4倍。 |
大黄鱼 | 小黄鱼 |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大黄鱼为暖湿性近岸洄游性鱼类,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中下层,喜浊流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和小潮时下沉。具集群习性,在生殖季节集群由外海游向近岸,形成渔汛。渔汛分春秋两汛,春汛一般在4~6月,渔场集中在苏浙、闽各处近海的产卵区,进入长江口及毗邻海区的大黄鱼,主要系在大载洋和岱衢洋产卵和索铒鱼群,产卵亲鱼在附近30~40米海区索饼,10月逐渐转向外海较深水域越冬。秋汛则在9~10月间的浙江北部海区形成。 [5]
大黄鱼对音响的威吓非常敏感,同时亦具有发出强烈声音的能力。尤其是在生殖季节,雄鱼会发出“咯咯”、“呜呜”的鸣声雌鱼会发出“哼哼”的鸣声,终日不断。在鱼群密集时,发出的声音犹如水的沸腾声和松涛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是少见的。大黄鱼的生长速度快。 [4]
大黄鱼系捕食性的类,摄食对象有的类、甲壳类、头足类、水螅类、多毛类、毛颚类、腹足类、蔓足类、鳃足类、瓣鳃类、星虫类、尾索类和硅藻类。仔鱼(体长3毫米)平均摄食率为68.9%,以摄食小拟哲水蚤、日本大眼剑水蚤、磷虾漫状幼体和多毛类海稚虫幼体等浮游动物为主。稚鱼(体长6~16毫米)平均摄食率为93.9%,以摄食小拟哲水蚤、中作哲镖蚤、白陶箭虫、蔓足类幼体、磷虾幼体、刺糠虾、本大眼剑水蚤和多毛类幼体等。幼鱼(体长16~200毫米)平均摄食率为93%,以摄食中华假磷虾、中华哲水蚤、细螯虾、中华管鞭虾、虾蛄和七星鱼等为主。成鱼(体长200毫米以上)平均摄食率为55.6~97.0%,捕食对象主要以、甲壳类为主,头足类和水螅类次之。 [5]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沿海,在中国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 [1] [3]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大黄鱼的产卵场较多,中国沿海以江苏吕四洋、浙江岱衢洋为最大,在东海、黄海区产卵场水深一般不超过20米。在吕四洋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时大黄鱼开始集群产卵,在21~22℃以上时鱼汛结束。大黄鱼个体怀卵量一般为10~100万粒。产分离的浮性卵,受精卵在20℃水温下约33小时孵化。 [4]
产卵期可分春、秋两季,南黄海、东海以春季为主,南海以秋季为主。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在生殖期一般排卵2~3次。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一般为20~50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1.2~1.6毫米,卵膜光滑,有一无色油球。受精卵在水温18℃时,约经5小时h孵出仔鱼。 [4]
养殖技术
播报
编辑
池塘条件
养殖池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池,面积6亩,可保持水深2.5米以上,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一定的坡度,底质为沙泥质。养殖地点交通方便,周围环境较安静,淡水资源丰富,进排水方便。养殖池配置2台1.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1台1.5千瓦射流式增氧机。 [6]
养殖池周边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标准》(GB/T18407.4-2001)的有关规定;养殖用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等有关规定。 [6]
放养前的准备
- 1.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放干池水,让池底曝晒一段时间,清除过多的淤泥,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彻底消毒,采用带水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也可用茶子饼、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有关规定。 [6]
- 2.苗种的食性驯化及淡化:苗种的食性驯化,这在养殖大黄鱼中显得尤为重要。饵料驯化,首选饵料为新鲜低值鱼及沿海小鱼虾自行加工成的鱼糜,与鳗鱼饲料混合做成配合饲料进行投喂,然后逐渐增加全人工配合饵料、减少鱼糜量,直到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饵料驯化阶段主要工作是:定点(设置投饵台)、定时(一般为早晚各一次,即上午6:00、下午6:00);还有投饵信号训练,即在投饵前发一固定信号,让鱼群形成条件反射,使它们习惯结群索食。大约经2周时间,就可驯化成功。 [6]
大黄鱼要想在淡水中成功养殖,必须首先进行苗种的淡化处理。淡化即向育苗池(暂养池)内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池水比重,使苗种适应在淡水中生长。淡化时要注意盐度梯度变化,梯度越小,淡化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高鱼苗成活率。一般经过7~10天的淡化,当池水的盐度达到2‰以下,就可将苗种放入池塘养成。 [6]
饲养管理
苗种放养:放养的苗种是从福建购进2~3厘米的鱼苗自行标粗,按上述方法,经过食性驯化、淡化良好的鱼种。放养的鱼种个体均匀、无病无伤、无畸形且活动能力强。4月2日清晨日出后,放养体长6厘米的鱼种7.2万尾,放养密度为1.2万尾/亩。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放养前先把鱼种放入网箱内,用二氧化氯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再放入池塘里。养殖池与暂养池的池水盐度均为2‰。 [6]
饵料投喂:养殖全程选用的饵料是海水鱼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早上6:00,下午6:00),投饵前先发一固定信号,让鱼群形成条件反射,使它们习惯结群索食。饵料从少到多投喂,从水中可听到大黄鱼“咕咕”的叫声,当声音从小到大时,证明鱼已进入食场并达旺食,鱼吃饱后声音逐渐消失。日投饵率前期为鱼体重的7~8%,中后期为鱼体重的3~5%。投饵按“四定”原则进行,并根据残饵的情况,结合天气、水温、水质以及鱼的活动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定期在饵料中添加水产多维、黄芪多糖、三黄粉等药物,预防病害发生。使用的饵料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有关规定。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有关规定。 [6]
水质管理
水质直接影响大黄鱼的正常生长,调节好水质,能促进鱼类正常生长,有效防止疾病发生,提高养殖产量,达到养殖增产、增收的目的。 [6]
- 1.水质要求鲜活,不需太肥。鱼种放养初期,水位约70~80厘米,以后每隔2天向池内加注新鲜淡水5~10厘米,直至达到最高水位后才开始换水。早春、晚秋水位相对低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夏、冬两季要尽可能提高水位。日常每隔2天换一次水,换水量为全池的1/4~1/3。当水温低于13℃时,视水质变化而定,基本不换水;当水温高于28℃时,每天换水,换水量在1/3左右,在夏季高温季节掌握下午排水,晚上进水。这样有流水刺激,既可提高其食欲,又可塑造大黄鱼体形体色。养殖池水位应相对稳定在2.5米以上,保持水质清鲜,透明度在20~40厘米。 [6]
- 2.水体环境理化因子调控
①溶氧高低是决定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池水溶氧全天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最有利于各种鱼类生长及水中微生物繁殖,从而增强鱼类食欲,并可使水中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始终保持水质清爽。具体做法是适时开增氧机,使池水成环流状态,在存塘量较高的情况下中午必须开增氧机2~3小时,以散发水中有害气体,溶入新鲜氧气,促进鱼类生长。 [6]
②pH值高低也影响鱼类及其他生物生长,调节好pH值可起到防病和促生长作用,一般每半个月遍洒生石灰一次,每亩1米水深用量15~20千克,使池水pH值稳定在7.8~8.5。 [6]
③在全价饲料养殖鱼塘中,经数月养殖累积,池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普遍偏高,影响鱼类摄食与生长,极易导致鱼类中毒、发病,甚至死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控,可通过多开增氧机,加大换水量,投入特效改水剂、底质改良剂或泼洒沸石粉(每亩用20~30千克)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促进有益生物繁殖生长。 [6]
④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抑制有害藻类、有害微生物繁殖,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净化水体,增强水生动物的免疫力。一般水温在22~32℃,用水稀释活化后在晴天上午10:00前全池均匀泼洒。使用前5~7天内及使用后的5~7天内不要泼洒消毒剂,以免影响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效果。 [6]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饵料台上的饵料是否吃完,根据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适时开启增氧机,以防缺氧浮头情况发生。注意检查进水口的过滤网和排水口的防逃网是否破损,若有破损,及时修补,防止野杂鱼入池或鱼外逃。每隔15天测定鱼的体长、体重。每天测定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水温、透明度等。做好池塘养殖日志。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及水质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6]
病害防治
养殖全程贯彻“防重于治”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在养殖期间定期对食场进行消毒,鱼病多发季节做好药物预防及水质调节等措施,养殖过程没有发生重大的病害。 [6]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极危(CR)。 [3]
种群现状
大黄鱼曾是中国海洋重要经济鱼种,历史上一度与小黄鱼、带鱼墨鱼等被列为四大海洋渔业之一,捕捞作业为群众围网类张网类、流网类及钓等;机轮拖网和围网等,1974年产量曾达20多万吨,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敲船渔业发展、60~70年代捕捞未产卵亲鱼、过度利用越冬场和捕捞幼鱼等原因,使其资源急速衰退,2000年东海产量仅为9035吨,而官井洋、猫头洋和大目洋等均不能形成渔汛。大黄鱼年龄组成复杂,最高年龄达30龄,资源受到破坏以后很难得到恢复。 [5]
保护措施
因此尽管在其主要产卵场之一的吕四渔场实行了20多年的休渔,但仍未见有恢复迹象。其产卵场从吕四至福建南部沿海都有分布,要全面实施休渔,管理难度较大,故其资源难有明显恢复的可能。随着人工繁殖技术日臻成熟,养殖规模逐年扩大,至2004年养殖产量已达67000吨。中国浙江近海的放流措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应继续加强保护并加大对其增殖放流的力度。 [5]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大黄鱼经济价值高,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是鲜食佳品,不仅鲜销,制罐及加工成“瓜养鲞”“黄鱼鲞”,而且还可综合利用。鱼鳔可以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又可制成黄鱼胶,为工业用高级胶合剂的原料。大黄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一些中、西成药的原料。鱼鳔炒炼焙黄制成中药”鱼鳔胶珠“可治疗消化性溃病、肾结石等,耳石研末后与其他中药配伍制成“鱼脑石散”,对治疗鼻窦炎有较好的疗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