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保护自己,复旦教授提醒,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Never go to the Second Scene

最近刷到一个律师的直播间,发现性侵案远比想象的更常见。
而且很多人都是在不知情下,被犯罪分子哄骗、诱导到隐蔽的场所,最后实施性侵。
想起前阵子轰动全网的“中国留学生迷奸案”也是类似的手法,27岁留学生邹振浩,用“高知”“精英”身份做伪装,下药、迷奸、性侵超过50人。
学会保护自己,复旦教授提醒,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我仔细关注了这个案件的过程,发现邹振浩性侵这些女生的手段,就是先以学习、交流、约会的名义,诱骗对方见面,有时候是多人的聚会。
因为约见地点在公开场所,女生一般都会放下防备,之后邹振浩再耍心机手段,将对方骗到公寓实施性侵。
在案件调查中,我注意到有个叫西西的女生,侥幸逃过一劫。她跟邹振浩通过网上认识,并相约见面讨论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邹振浩不断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并夸口对女生很大方,会买奢侈礼物,还试图诱导她回公寓喝酒。
学会保护自己,复旦教授提醒,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这时候西西有了警觉心,没有跟他走,顺利逃开了邹振浩预设好的陷阱。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儿,都会替这位女生捏把汗,如果她跟邹振浩回家,就无形中给了对方可乘之机,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儿就是这样,一个念头,一个习惯,就能避免一场灾难。
01
有种危险来源于“第二现场”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沈奕斐讲了一个观点,她提醒大家“危险常常发生在第二现场!”,我觉得特别值得跟大家分享。
学会保护自己,复旦教授提醒,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她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个硬性要求:只能去第一现场,不能去第二现场。
比如说,孩子跟同学约好去吃饭,然后去唱歌,倘若开始就有这些计划,父母还知道的情况下,可以去。
但如果本身只是计划去吃饭,突然吃完饭,同学提议要唱歌,那孩子务必要记得,去第二现场,一定要给父母重新打电话,并得到确认。
学会保护自己,复旦教授提醒,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沈奕斐强调,坚决不允许孩子,毫无准备,直接去“第二现场”。
因为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们发生危险,常常是在“第二现场”。
学会保护自己,复旦教授提醒,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像前面说的“留学生迷奸案”,他基本都是在第一现场,跟女生以朋友身份正常会面。
当对方放下戒备心后,再一步步将女生引到家中,进行迷奸、性侵。
而且,不仅是女生会遇到这种情况,男生没有戒备心,同样也容易深陷险境。
之前北京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账户“海淀疾控”,曾公布10例青少年学生HIV感染案例。
我注意到,其中有个17岁高二学生,感染HIV的过程,就是网上和陌生网友聊天,对方要请他吃披萨。
到了约定地点,对方假借身上钱不多,要求他陪同回家取钱,结果在网友家中遭劫持,被强暴,还染上病。
这也印证了那句“危险往往不在你拒绝的第一个请求里,而藏在对方的第二个建议中。”
02
避免被诱导伤害前提是培养孩子的警觉心
其实,大多数犯罪者,转移地点都很隐晦,为了让受害者降低防御,他们通常都会找借口,模糊一些关键话术,甚至刻意制造两次“转场”的机会。
有网友分享过真实例子,初中时被同学喊去吃饭,吃完饭又说去爬山。
到了山上突然来了几个社会青年,是有个女同学偷偷叫去的。这些人表现得流里流气,动手动脚,她拼命想办法才逃开了。
后来网友得知,其他女生跟着社会青年又去了KTV,还发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学会保护自己,复旦教授提醒,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灿烂的她》
你看,这个例子中,就是两次转场,降低了同学们的防备心。
先吃饭爬山,等关系熟络后,再假借唱歌的机会,把女生们骗到不好的场所,这样后续的“犯罪”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让孩子保护自己,不只是在“第二场所”,甚至在“第三场所”“第四场所”……同样都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戒备心。
除了这些,咱们没事儿还可以跟孩子聊聊犯罪者常说的话术:
Ø威逼:你不去,咱们就不是朋友了;关系铁,就陪我去待会儿。
Ø利诱:去下个地方,我给你个惊喜,送你个礼物。
Ø模糊地点:换个地方坐坐,顺路取个东西,找个安静的地方陪陪我。
Ø笼统时间:就待几分钟,不耽误你回家,你爸妈不会发现。
Ø空间压缩:那没多远,打车十分钟就到了。
这些话术,会让人觉得没什么,都是朋友,换个地方,待一会儿就回家,父母不会指责,地方也没多远。
但实际上,犯罪者不过是略施小计,将孩子哄骗到私密性更强,不易被察觉、逃脱的公寓、旅店、KTV等地点。
学会保护自己,复旦教授提醒,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灿烂的她》
所以我们要提早教会孩子懂得分辨,学会拒绝。
无论是谁,只要超过约会预期,就要内心警报响起,换地点马上报备父母,发信息联系。
03
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要融于生活的细枝末节
在我看来,孩子的安全真的“无小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记得知乎有个博主发过一个帖子,讲述妈妈事无巨细,对自己的“提醒”和保护。
很多网友吐槽,觉得这样的家长控制欲太强,可博主认为,正是因为妈妈到位的安全教育,才让她平安健康的长大,也能够放心大胆的独处,照顾好自己。
帖子中,博主提到了妈妈的几点“安全教育”,我觉得很值得借鉴:
最好不去同学家,尤其是过夜。
以前博主也表示不理解,直到成年后才懂得,妈妈的良苦用心。
的确,现在社会太复杂,人心太难测,即使同学是知心朋友,也很难保证其他家庭成员会不会临时起意,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
学会保护自己,复旦教授提醒,千万别去第二现场!
《灿烂的她》
不与陌生男子在密闭空间。
博主小时候,妈妈就个告诫她:坐地铁可以,最好不打车,不单独接外卖,不与陌生人独处电梯、车库。
有的人可能觉得过于“小题大做”,认为电梯、出租车、车库,都算公共场所。
然而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提出的人际交往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研究表明,0到0.5米是亲密距离,是恋人、夫妻、父母、子女及亲朋挚友,交流时的距离。
在这样的距离下,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产生一种亲密感。
然而,当两个陌生人相处在狭小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近,甚至达到亲密距离时,气氛就会变得尴尬且暧昧。
那如果对方别有用心,或者因环境心生歹意,就很容易引发犯罪的发生。
最近刷到一个律师的直播间,发现性侵案远比想象的更常见。 而且很多人都是在不知情下,被犯罪分子哄骗、诱导到隐蔽的场所,最后实施性侵。 想起前阵子轰动全网的“中国留学生迷奸案”也是类似的手法,27岁留学生邹振浩,用“高知”“精英”身份做伪装,下
《漫长的季节》
陌生城市不独行,转移景点要报备。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想去外地旅行,一定要有伙伴陪同,并且这个人,父母要完全了解,知根知底。
即使是跟团行,每次转移景点,也要跟父母联系,随时“报平安”,经常发定位和路线,这样在危险来临时,才有机会及时被发现和解救。
记得东汉史学家荀悦有句名言“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简单点理解,就是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不仅要关注事后的处理,更要注重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应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降低风险和损失。
说到底,孩子的安全没有“侥幸”二字。
危险离我们并不远,坏人可能戴着“朋友”“学霸”甚至“熟人”的面具,伤害也可能就藏在一次轻信、一次转场、一次妥协里。
咱们多提醒孩子一句,多教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孩子就多一份安全。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平安健康地长大,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真正的安全教育,不是让孩子恐惧世界的阴影,而是教会他们迎着阳光生长时,懂得在脚下种满带刺的玫瑰。